1. 主页 > 文章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(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)

本文目录

  1. 得道者多助原文和译文
  2. 得到多住,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
  3.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
  4. 得道多助原文
  5.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的原文

一、得道者多助原文和译文
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


1、原文
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孟子〔先秦〕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
2、译文

有利于作战的天气、时令,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;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,有方圆七里的外城,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,却不能取胜。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,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、时令了,可是不能取胜,这(是)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。城墙并不是不高啊,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,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,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,但是,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,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,也比不上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啊。所以说,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,不能靠疆域的边界,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,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。能行“仁政”的君王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“仁政”的君主,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。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,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;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,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。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,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。所以,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,战就一定能胜利。

二、得到多住,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

原文:得到多住,失道寡助。

注释: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。"得"表示获得,"多住"指的是积累财富、权势或名誉等。"失道"指的是丧失了正道、道德或原则。"寡助"意味着在失去道德支持后,会得到的帮助将会变得稀少。整句话的含义是,一旦一个人追求权力、财富或名誉而失去了道德的引导,他将会发现自己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将变得非常有限。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,暗示了追求世俗成功而忽视道德会导致困境和孤立。

三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
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原文如下:

孟子曰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”

这段话的意思是:孟子说:“得到道义的人,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;失去道义的人,就会很少有人帮助他。当很少有人帮助时,亲戚也会背叛他;当有很多人帮助时,天下人都会顺从他。凭借天下人的顺从来攻击亲戚的背叛,所以君子不打无把握的仗,一旦打仗就一定会胜利。”

这里的“道”可以理解为正义、道义和道德。这段话强调了道义在治国和战争中的重要性,认为得到道义的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。

四、得道多助原文

原文来自于《孟子》三章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详细原文如下: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
五、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的原文
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


原文来自于《孟子》三章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详细原文如下: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


声明 :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,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@163.com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